【紫阳茶人】曾晓勤: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紫阳茶人】曾晓勤: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39阅读 2021-07-12 02:44 人物

作者介绍

李胜璋

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大学文化程度,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因工作关系参与编写《可爱的紫阳》、《紫阳脱贫攻坚纪实》、《走出贫困》《希望的田野》等书籍;策划编辑《紫阳脱贫攻坚记事》、《汉水硒陶》、《紫阳园区印象》等摄影画册;为《襄渝往事》等书刊策划拍摄照片。写作、摄影既是原来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是后来个人业余爱好。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余篇(幅)。撰写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讲稿受邀到多地讲授。

西部茶文化的深耕者

——访陕西茶文化学者曾晓勤

曾晓勤,陕西紫阳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陕西茶叶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茶文化学者,现供职于紫阳县委宣传部。曾晓勤先生近二十年来致力于紫阳茶文化以及西部茶马古道研究,著作颇丰,有《煮茶紫阳》、《紫阳茶》、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出版,获陕西省首届“茶文化新闻工作者”称号,是我省有影响的茶文化学者。

由县文联牵头采写出版的《紫阳茶人》一书,是紫阳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对紫阳底层有贡献茶人一次扫描式的采写,目的在于激励和引导底层茶叶生产销售者,效果在于总结产业发展经验。今特对曾晓勤先生做采访,记录如下:

问:曾晓勤先生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紫阳茶文化的?

答:真正进入茶文化这一领域应该在1998年,我的朋友时任紫阳茶叶试验站所长张显忠,共同策划了“紫阳县第一次茶文化座谈会”,并首次提出“紫阳茶文化”这一概念,从此“紫阳茶文化”一词在紫阳落地生根。紫阳第一次茶文化座谈会是按学术性会议召开的,我们提前半个月理出了框架性发言提纲,参会有:程从礼、聂长久、吴少华、程良斌、程楚安、曾德强、栾成珠等共二十多人。当然,“紫阳茶文化座谈会”是借宣传部的手才成功举办。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发掘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并开始写作有关茶文化的文章,2002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书《煮茶紫阳》。

《煮茶紫阳》的出版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在当时写一本书难,出一本书更难。该书把散落在紫阳民间有关茶文化现象、故事、历史,以及个人与茶的经历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展现给读者,很多资料是正史没有记载的,譬如:羁马庄、毛葫芦、茶滚子、茶习俗等。著名茶文化专家丁文先生在《陕西茶文化》一书中评价到:“《煮茶紫阳》用散文笔法记述了紫阳茶叶历史事件、品茶习俗、茶叶的贸易流通以及伴生的文化现象,颇有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发掘并披露了一些新的历史史料,有助于紫阳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研究。”《陕西茶文化》一书收录了当代作家的9篇散文,我的《“毛葫芦”老陶》被收录其中,其他有贾平凹、方英文、丁文、陈长吟、孔明、韩星海等。

问:曾晓勤先生,你在紫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时间较长,宣传部工作繁重,你是如何处理工作与茶文化研究的?

答:在宣传部工作的时候工作量大,头绪多、涉及面广,但只要勤奋、有心即可。

紫阳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宣传部的宣传、文化工作始终要围绕主导产业来开展,这期间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去实践,每年的宣传需要有新亮点、新的手段去传播紫阳富硒茶,这时候你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发掘,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是对宣传文化工作的一大考验,从框架到点都需要参与进去,其时这期间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紫阳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参与策划了大型有关茶的文化项目,譬如: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从剧本的修改、拍摄场景选择和组织、宣传和推介始终主抓,参与策划“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高峰论坛”、“紫阳茶与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高峰论坛”,统筹了大型民歌舞台剧《茶山情》。这些文化项目是工作也是研究对象,它让我与紫阳茶紧紧联在一起。

2009我出版了《紫阳茶》一书,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书的重点记录了紫阳茶的文化现象,该书没有新的突破。当然这本20万字的作品大多是在夜晚和节假日完成的。

问:你认为紫阳茶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哪些?

答:紫阳茶文化只有两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紫阳贡茶文化”、“茶马贸易文化”。

紫阳富硒茶有着3000年的的贡茶史,经历了西周、西汉、盛唐、大清充贡现象,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罕见的,期间围绕种群的选择、工艺的改良、上贡的制度,以及储藏、运送、包装等等,发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很多资料、技艺失传,部分元素被承传和延续,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紫阳富硒茶有着1000年的茶马贸易史,也经历了唐、宋、明、清四朝,期间国家关于“茶马制度”的产生、变革、消亡,以及紫阳富硒茶在征收、加工、贸易、运输、管理和茶马司的关系等等,由此衍生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其意义非凡且伟大,这一现象我们不能说不是一种文化现象。

“紫阳贡茶文化”它是和中国几千年的儒教文化紧密相关的,皇宫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地方,是权力的中心,皇帝喝的茶当然是最好的茶。“茶马贸易文化”它是和唐、宋、明、清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西北九边是靠茶构筑了一道藩篱,用茶的稀缺性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它的英雄色彩无疑让人肃然起敬。

在全国茶叶产大于销的状态下,紫阳要打好这两张牌,因为有25万亩茶园,16万人捆绑在茶叶产业链上。虽然位卑,但不敢不对这兴县富民的产业鼓与呼。

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郎在对们唱山歌》新闻发布会上

问: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请你谈谈学术价值研究经过。

答: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一书是围绕茶马古道上流通的茶叶展开的,紫阳作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三个道源头地之一的县份是重点研究的对象。该书以大量正史、文献、文物、地方志、田野遗迹、碑板摩崖,证明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青新茶马古道存在的形态、时长、规模、影响,其立论正确、史料详实、论证有力,首次向读者展现了有关“茶马贸易”几件难得的珍贵文物史料。同时,采用散文的笔调来写历史,易懂好读。

该书是把整个西北部“茶马贸易”纳入视野进行研究的,在国家治理西北的战略背景下,通过事件、人物、城镇、道路、习俗勾勒出西部“茶马贸易”的全貌,打通了目前各省学者碎片化研究的壁垒,同时把紫阳富硒茶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剖析、研究,并通过发掘“紫阳茶区”相关州、县历朝的茶叶贸易额度来确立“紫阳茶”在西部的地位和影响。

其最大的价值是完整地揭开宋、明、清初西部“茶马贸易”以及形成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神秘面纱,为后来者提供了难得史料和基本依据。

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茶纪行》的成书历时近两年时间,跨越四省十县市,走访了七个博物馆,行程上万公里,翻阅百万的史料,算是一次智力、学识、体力的考验。为考察康县《茶马御史碑》,由于暴雨过后,道路垮塌,班车无法过境,只好在泥泞草坡步行5公里翻越山垭,才可以搭上去康县的班车,到了康县已是狼狈不堪。2018年9月在湟源考察,虽然做了一些准备,但一阵暴雨过后,气温骤降,被冻的瑟瑟发抖……生活上的苦难对我不是事情,获取稀有的史料是一大难题,期间,为获取临潭一件私人收藏的明朝永乐年间皇帝的“敕书”文物照片,整整用了半年时间;为靠实一段古文献,整整用了一个周把《资治通鉴长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最后查明是苏辙在廷论中一段论述;有时一篇千字文章,要用两个周的时间,论点、论据要反复拿捏。

为国内茶叶专家/学者介绍紫阳茶叶历史

问:你做茶文化研究的难题是什么?

答:缺得是资金和时间。我算是一个搞研究的边缘人,不在研究机构内,没有项目和经费,购买图书和资料需要自费,譬如:一本珍贵的石刻本《关垅集》复印件书籍就需要300元。出书的经费还要自己想办法,所好的是在出书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领导和朋友大力支持。

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它,作为公务员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

答:一是研究它是我个人对紫阳茶以及紫阳的热爱,这种热爱最后变成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比一般学者更懂紫阳茶,高中毕业后,我做过茶、贩过茶,亲历了手揉、脚踩、滚口袋、太阳晒的传统制茶过程,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茶的理解更为真切;我贩过牛、羊,穿越过米仓东道,亲眼见过客栈、大型圈舍、以及沿途流传关于茶的故事,我懂得撤下袖子“捏指头”讲价的贸易方式。另一个是我的视野较为宽阔,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中国茶文化其实就是一幅世俗的画卷,于我来说对其表达更为准确、顺畅、接地气。二是紫阳富硒茶是紫阳农业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紫阳经过了药材、烤烟、蚕桑、养殖等产业的试验,最后只有茶产业成了气候,宣传、推介、研究紫阳富硒茶,算是对家乡尽绵帛之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正业吧。

问:作为茶文化学者你秉承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些伪大师、伪专家在社会上忽悠,满嘴跑火车,这个时候我们更要讲究学术良心,还是要秉承客观、公正、科学的学术观点,拿出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研究成果。我在写作和研究时本着:大胆构想、小心求证的方法,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

问:你认为在紫阳富硒茶的研究上有哪些亮点?

答:上得了台面的一个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另一个是紫阳贡茶,其作品有《陕西汉景帝出土的世界最早的茶叶是紫阳茶之推论》《紫阳贡茶与大清300年》。第一个亮点是解决了紫阳以及西北有没有茶马古道,以及回答了谁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的问题,第二个亮点是论证了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来自紫阳茶区,且汉阳陵出土的茶叶就是贡茶,尽管这不是最后定论,但迄今没有发现证据证明它不来自紫阳茶区。

问:目前还在做哪些研究?

答:重点在中国西部茶马贸易的研究,兼顾紫阳富硒茶的相关知识的写作。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春秋大叶一壶茶: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下一页:下关秘境邦东那罕大树小方片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